Saturday, December 15, 2007

正義有價

所謂正義,在面對自身的利益時,便無所遁形。一個人無論何等地正義,到了緊要關頭,便會找出種種理由維護自身或深愛的人之利益。例如有人會為救自己最深愛的人,不惜暗殺英雄豪傑,像年輕時的楊過;不惜賣國,像《別問我是誰》中的英國病人(“English Patient”)。德國和日本政客當年發動侵略戰,便托辭「為本國人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看不見別人的生存空間,更遑論心存正義了。

一個人能夠捨棄自身利益,才配稱正義。然而有人的確能超越自身的層次。

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可敬之處是他在這方面超越了同族的見識。他曾在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年)的讀賣新聞上刊登短篇故事「兩個時代」,譴責日本政客扭曲「武士道」並走向軍國主義。

川端康成對侵略戰很鄙夷,在他著名的《掌中小說》裡,有個名為「十七歲」的故事,講述兩姐妹的親情,而其姐夫則在「中國戰場上」,而妹妹對於他的一切感到很厭惡,卻又無能為力。作者有以下的描述:「戰爭期間,能讓自己這樣地作為病人住院療養,確是應該謝天謝地的。自己的身體甚麼也幹不了,盼只盼能成為一個好人。」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紀念日

在日本文化裡,少不了大屠殺。近年至少有兩齣日本電影有關這主題,不過屠殺的是自己日本人。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七十週年紀念日,電台報章都在談論,北美甚至安排聽証會,作頭版新聞報導。前兩年因為官式訪問,到過南京參觀中山陵。因為是平日,只有訪問團數人,沒甚麼遊客,頗為清靜,......

[全文載於:哲學歷史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