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7, 2008

自由經濟


克魯曼 (Paul Krugman) 早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理論解釋了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的問題。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傳統貿易理論假設國家之間的價格和條件差異促成彼此間的商業機會,而克魯曼在兩年半前預言,近年全球化加速,將令到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最近的金融海嘯印證了他的預測。

然而,克魯曼某程度上是支持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他與推崇自由經濟的費利民在這方面持不同的觀點,可惜費利民已經身故了,否則在金融海嘯這百年難得一見的大事件中,我們必能聽到費老發人深省的高見。

歐美政府決定用救市的方法來處理金融海嘯,其實是將市場風險轉嫁給政府,是極度危險的事情,而且是個無底深潭,救是救不了的。假如費利民在世,必定反對此舉,而建議用自由經濟的方式解決問題,例如發展某類金融工具,利用它們的特點去穩定市場和經濟,以優美和圓滑的方法加速修復,而非粗暴的干預,打亂自由經濟的循環。

在經濟學領域中,世上真正佩稱「高手」的經濟學家不多,費利民第一,克魯曼第二。

Wednesday, August 13, 2008

奥運開幕禮小女孩幕後代唱



在籌劃大型節目、企業型象和危機處理的角度,我有以下的意見分享:

當初在林妹妹的外貌和楊妹妹的聲線之間,應該有一個取捨。楊妹妹的外貌也很可愛,但只得七歲,在體形、體力、怯場、應變等方面都未必適合做如此大而時間長的大show。反而九歲的林妹妹的聲線不如楊妹妹,但小孩子唔會差太遠,而且職業歌手錄唱片都調音,有何所謂?所以應該用林妹妹唱,就算咪嘴也可。

奥運開幕禮本來就是一場show,世界上所有show的性質都是做假,難道以往的奥運開幕禮不是show?是真人表演乎?而且既是張藝謀為導演,自然會帶點電影感。做show最要緊的是好看,這show好不好看呢?好看就是good show。

這事最錯是「老闆」說了是,臨時決定換人,但老闆是外行,沒有做show常識,便決定錯了。中國的改革有很多方面需要改善,尤其是制度和人兩方面,但今次的表演真已經做得很好,有天朝大國的水準和風範。

我不相信主辦當局有心隱瞞這事,如果要瞞,有何瞞不到?只是公關技巧尚待改善,不應該答「是為國家利益」,應該答「這安排是為了將這場show做到最好,將視覺和聽覺的最高水準表演帶給觀眾,是為全球觀眾的利益着想。」

德國傳媒是借題發揮,並不公道,完全對好的地方隻字不提,更利用兩個小妹妹,傷害佢地弱小心靈。本地有些傳媒乘機附和,可見並無公關常識,亦欠國際視野。

歐美傳媒一向都歧視亞洲、非洲、中東、東歐……,不單止歧視中國,因此無須大驚小怪。但今次讓外人見識大show和深遠文化,相當震憾。其實外國人亦有鄉下人,寫英文亦有狗屁不通者,亦有無見識者,所以無須與俗人一般見識。

Sunday, August 10, 2008

北京奧運




大家都對奥運開幕禮非常滿意,表演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亦富有廿一世紀的創意,是一項驚喜。最歎為觀止的是那幅像地氈般慢慢揭開的國畫,集古今藝術於一身,富立體感而變幼莫測,充份表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人們在那懸空的金色地球上跑步,也充滿了想像力和藝術意味,令人想起西班牙畫家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的超現實畫風。

中國古文化浩瀚如滄海,假如要用影像表達,就必須動用龐大的面積範圍和大量人數,才能表現震攝的氣勢,今次北京的奧運開幕禮算是不負眾望,泱泱大國的「盛世」景象該是這模樣兒了。

然而,大國的子民應該有其風範,只差那麼一點點就到了。在大型表演上脫掉「土」味之餘,還要人民配合,當公安不再對記者叉頸,網民不再為鄰近小國偷拍而窮追漫罵,觀眾不再對參加隊伍喝倒采時,中國才徹底回復泱泱大國的氣派。以國內習慣說,這是「素質」,也就是人的修養。我們期待這一天。

Wednesday, July 23, 2008

又到書展


每年書展都會搜羅一批有趣的小說和歷史書籍,亦會買幾本來自台灣書商而香港沒有的書。另外順便看看自己的新書《法網有情》銷售如何。

今年「明報」和「天地」的攤位最旺,多了大批優閒文化的散文和小說,皇冠則仍然集中力捧幾個愛情小說作者,有點遜色。Hall 2有台灣的「時報」、「遠流」及「將門文物」,時事和文化氣息濃厚,週末定必要再逛,希望找到一些有趣味的歷史書籍,例如柏楊的作品。

Sunday, June 29, 2008

法網有情


我的第一部法律小說《法網有情》正式出版,筆名康竹君。多謝家人和朋友支持!

Friday, May 2, 2008

印度「種姓階級」令女童受害

近日看見多則令人震驚的新聞,其中最愚昧可悲的莫過於以下一則:

美聯社報導,印度的北方省,一名年僅六歲的女童,因為和母親在一條專供「高種姓階層」村民通行的路上行走,慘遭一名男子丟入火中,生命垂危。村民聽到女孩哭叫,跑來將她拉出火燼。另有報導指出,該名22歲的男子辛哈將女童丟入火燼的理由,是女童在他擁有的田野裡便溺。

由於犯案男子辛哈屬高種姓階級,受害女孩則屬最低層的賤民,媒體認為此案證明種姓偏見在印度仍根深柢固,尤其是鄉下地區。印度警方已將辛哈逮捕。

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大階級:最高階「婆羅門」相當於祭司、學者;「剎帝利」相當於君主、軍人;第三等「吠舍」泛指商人、工人;第四等「首陀羅」就是奴隸和不同種姓通婚生下的子女,是最低下的奴隸、賤民。但社會學家認為種姓制度是高階箝制及便利統治低階的一種愚民策略。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高階種姓人家注重門第,嚴防血統混雜,因而排斥跨越種姓的往來。

印度教種姓制度,主要在於印度教篤信因果與輪迴,即一個人出生於何種階級乃由前世的行為決定,而這一世的行為,又會決定下一世投胎在那一個階層,不斷循環。面對外界的質疑與批評,印度高等社會人士常辯稱,種姓制度在法律上已廢除,實際生活上已無人注意。其實不然,它依舊存在於廣大民眾的生活中。

印度已在近60年前通過法律廢除種姓制度,但種姓歧視依舊存在,尤其是在印度70%人口與90%賤民居住的農村,都市的一些角落也仍可見到種姓制度的餘毒。除了占人口84%的印度教徒有根深柢固的種姓觀念,連占人口13%的穆斯林和2.4%的基督徒,都仍受到種姓觀念影響。

2001年,印度也曾發生過一對出身不同的夫妻,慘遭村民活活吊死。

發生事件的印度北方省馬特拉市,約在德里以南150公里處。人口達一億六千萬,且是印度最貧窮省份之一。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01/8/yc9v.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01/2/ybp3.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501/11/yc0e.html

Wednesday, April 30, 2008

一代歷史學家──柏楊

歷史學家柏楊在台灣病逝,令一眾文人朋友感慨不已。柏楊敢於表現文人的風骨正義,在今時今日已屬少有。讀他的《中國人史綱》和《柏楊版資治通鑑》,文筆風趣幽默,把數千年大事帶回現代,是最賞心悅目的歷史參考書。例如漢武帝解散宮女發還回鄉,等於現代的節流裁員。又例如柏楊提出疑問,為何歷史把「堯舜禹三帝」描寫成有德有才的「禪讓」時代?然而舜帝的所有親人,包括父母兄弟姊妹鄰人,全都想殺了他,柏楊問,舜既是一個「大善人」,何以人人都想除他而後快呢?

柏楊對歷史事件有敏銳觸覺,而且敢作敢言,那才是歷史學家應有的氣度。

尋找「公義」

「藝人不雅照事件」擾攘多時,都圍繞在「誰更不道德」這事上。拍照的人固然非常不道德,被拍的亦不道德,發佈照片的人也不道德。

最吊詭的卻是其中一名事主向公眾道歉。他被人看了照片,反而要向看他照片的人們道歉,甚有黑色幽默。朋友認為這說明了世界是沒有公義的,人們是看熱鬧的多。原來一百年前,中國人喜歡聚在一處看殺頭,就是這種「看熱鬧」的心理。西方稱之為「morbid fascination」。

那麼到底「不雅照」當中,「誰更不道德」呢?公眾包括網民認為:拍照的最不道德,即使雙方都自願;被拍的第二不道德,因為此等女子不知廉恥;而揭人私隱、勒索和非法上載的「奇拿」卻成了網民偶像。

最近聽說男事主的廣告在中國大陸已解禁了,但女事主們的廣告則依然惹起「強烈反感」,本港公眾也有類似立場,証明公眾的道德觀仍然明顯傾向於「重男輕女」。

一百年來,愚昧依舊,華人的民智沒有進步過,愚昧繼續從網上流傳下去。

有說在「風頭火勢」時不要登這短文,免得被「奇拿」和他的fans追擊,「炸」了電腦。然而文人自要敢作敢言,「炸」了便「炸」了,所謂公義有價,頂多找藉口買台新電腦。

Friday, February 1, 2008

看透煩惱

有一天,下著毛毛雨,又冷又濕,在閙市街頭,見有些人不禁表情鬱悶,煩燥地急步而行。也許因為天氣,也許因為交通,甚至因為股市,總之各有各的煩惱。隨便找個人問「你多年來有沒有一刻是完全沒有煩惱的?」他會說「怎麼可能」?

忽然想,除了這討厭的冷雨外,自己還有甚麼煩惱?那一刻,居然沒有。於是高興了一陣子。可知一個人活了這麼多年,多少有點煩惱,回想起來到底沒多少分鐘是完全沒有煩惱的。煩惱工作、煩惱金錢、煩惱健康、煩惱情感、煩惱子女學業、煩惱一些鷄毛蒜皮的小事……。

不過如果能夠「看透」,說句「不要緊」,好好地感受那一刻,即使只有幾分鐘,也覺無比清爽,像給自己的靈魂呼吸。所以對付煩惱,「看透」就好,「看破」卻不必。

Monday, January 21, 2008

「那是應該做的」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當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當一個人被打,旁人往往並非首先同情受害者,而是想到「此人一定得罪了人,所以被打,否則無原無故人家怎會打他?」我在地鐵裡就親耳聽過一個陌生人如是說他的一位親友。最近在報章上又再次看到此種言論,可見這想法在一般人當中是很普遍的。

心存正義感的人固然有,但渾沌的人確也不少。這渾沌往往來自「怕事」,怕得失人,令「正義」倍添含糊,甚至指正義只是相對的,乾脆把它輕輕帶過。然而對正義含糊,便是對罪惡妥協。「此人被打,定是開罪人在先。」這句話甚至有向惡的一方討好的意味。

以往有人說「世上沒有無原無故的愛,也沒有無原無故的恨。」這是對愛恨表面的理解。其實最深刻的愛往往就是無原無故的,試問問那些深情的情侶,你們為甚麼喜歡對方?他們想來想去,最後就說「也想不出為甚麼,總之就是喜歡。」

恨也一樣,看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就能感受那「無原無故的恨」。但無論有原有故,還是無原無故,在正義面前也當退讓。假如我們只能在小說中找到正義,人生就很可悲。

在北美曾見過路人協助擒賊,事後那路人說:「沒甚麼,那是我應該做的。」本來協助擒賊這回事,也不難看見,但認為「那是我應該做的」,才真正體現了文明。